7.11.2025

早期搭乘興南客運過鹽水溪回憶

 週日7/6颱風來襲,上午趁風雨不大之際,到玉井青果市場,看看剛剛盛產的芒果,回程風雨逐漸加大,也順路到剛剛完工的現代化新化果菜市場。開車回市區時,王東林看到風雨很大,有感而發,回憶說,在日本時代與戰後沒多久時,他聽從外鄉鎮來金泉成採購的人說,那時鹽水溪還沒有橋樑,巴士就直接開過去大小石頭遍佈的溪底,如果遇到下雨水流較大,就必須轉搭竹筏過溪,對岸有另一台巴士接駁。

王東林說等到他可以自行搭客運運去採購時,大概是在他25歲的1950年前後,當時他從現在西門路與成功路口的興南客運總站,現在華南銀行的位置,搭乘興南客運巴士,到麻豆玉井等地採購時,鹽水溪底有木造的橋,當時客運上也有女車掌。

可以想見當時搭乘客運巴士,票價並不便宜,不像現在是有錢人開私家車,搭公車的都是學生或老人,當時搭客運巴士,都是商務人士,有重要事情才會搭乘,王東林也都是為了金泉成的採購事務,才會搭客運當日往返,台南周圍的雜糧產區。

根據資料顯示,連接台南市區與安南區的鹽水溪橋一直到1978年才完工,實在很難想像,在這之前,市區台南人是要如何度過鹽水溪到台南市的北邊的安定、安南等地區,也難怪安南區的開發如此之慢。

1944年美軍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鹽水溪橋

連接目前文賢路與海佃路的鹽水溪橋到底是何時出現,根據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當中的查詢,一直要到1944年美軍的地形圖,當中有標示出來,不過到底是哪種構造,網路上也找不到任何資料。

另外,台南市區要越過鹽水溪還有另一條在更上游靠近甲頂的溪頂寮大橋,這個橋也是在前述的1944年美軍地形圖當中才有標示出來。

1944年,溪頂寮橋


王東林也說,如果要到更遠的北門鹽水地區採購,就必須搭火車到新營,再轉當地客運。另外王東林回憶,當時民權路在西門路與永福路之間,有很多布行,很多高雄嘉義的人來採購,因此,從火車站到民權路之間,台南客運有行駛一種三輪的巴士,前面是一個駕駛坐在機車頭上,後面是有一個車廂,大約可以搭乘五六個人,很多採購者與布匹就搭這種三輪巴士到火車站,王東林回憶他有在路上看到,不過並沒有搭乘過。

6.03.2025

民國四十幾年到麻豆採購的回憶

 

上週五月底的周六,王東林突然想到麻豆走,也沒有特別的目的地,走最最熱鬧的中正路上,經過創立於1938年,目前荒廢中的電姬戲院,到創立於1937年的洪記快炒老店,吃了五柳枝黃魚、炒鱔魚等傳統台菜後,飯後要找一家咖啡廳休息,不過咖啡廳沒開,走到光復路與中華街口的三角窗,有一家假日休息中,被黑簾圍起來的大德種苗行,裡面都在賣園藝幼苗。

不過,王東林站在街口回憶,他在民國四十幾年的時候,曾經有幾次從市區搭興南客運來到麻豆,到這家店當場採購麻豆當地生產的豆類與黑芝麻等雜糧,每次來都是看現貨,現金購買五六布袋,然後再請貨運行在到金泉成。站在大德種苗街口,對面與旁邊有幾家碾米廠現在還在營業,可見民國四十幾年的時候,這裡應該是麻豆農產品的集散中心。

王東林說,台灣的生產是小農,產量小,店面也是小本生意,因此,都透過現場去採購當季生產出來的雜糧,因此金泉成也無法直接向小農定期建立產銷關係,這些小農也是直接賣給當地像大德種苗這種在市街上的批發商,每個環節都是現金交易,這也等於是降地彼此的風險,另外,王東林說當時,他也會先搭客運到新營,然後再換客運到北港去採購雜糧。

小店面零售店,除了有人會直接用牛車載來金泉成前面拍賣,自然形成一個交易市場之外,也必須主動到各產地,進行採購,這也算是小農生產與小店面經營的台灣特色的產銷模式。

11.03.2024

日治時期泉州親戚的到訪,對王文祝與王弧的回憶

王東林今日回憶,他小時候在日治時期,記憶中與聽他兄長描述,當時有泉州的祖父親戚搭船到安平來訪,就住在民族路金泉成對面的客棧,還到致贈一些泉州當地的鹹酸甜的蜜餞名產與一些絲絨的布料。由此可見,在日治時期台灣與中國福建之間的經貿往來的熱絡。

根據族譜的記載,王東林的祖父王文祝(1855-1922),是泉州府晉江縣人,當時從泉州來台經商,落腳在米街,批發買賣毛巾紗線種子等其他生活雜貨,應該是從泉州進口來台灣進行批發販售,筆者推估如果王文祝三十歲來台,那是在1885年左右,然後,1895年日本政府統治的到來,根據文獻,當有有許多來台經商的商人,擔心政權輪替的高度風險,返回中國。

但是,王文祝選擇繼續留在台南發展,筆者推論,由於王文祝的長子王弧在1895年11月出生,日軍在1895年5月登陸澳底,六月進入台北,十月進入台南,因此也有可能是因為太太已經懷孕,而加強他留在台灣的原因。

台灣總督府在1904年開始拆除台南城牆,台南市區的馬路進行拉直拓寬,目前西門圓環也才成型,西門路在1910年完工,根據資料民族路要到1920年才拓寬完工。不過當時王文祝,在拆除城牆後,應該是看準西門圓環落成之後的商機,因此就購買了市區重劃之後,目前金泉成的所在地,把店面遷移到金泉成,並且專營五穀雜糧,配合日治時期的建築風格與當時的都市計畫,興建了目前金泉成的立面,在1908年就落成開張。

王東林也回憶父親王弧(1895-1977),其性情喜好收藏骨董文物,因此也結交府城文人雅士,也喜好栽培盆栽,後院有個架子擺滿他購買的盆栽,要請專人來修剪,因此常有人來兜售好的盆栽,王弧也會把他不中意的盆栽賣出,換購他中意的盆栽,花費不少。

9.19.2024

美軍豌豆與膨風豆湯

 王東林回憶,在二戰後,1950年之後,大量的美援雜糧物資進口來台,不過都是給國軍使用,並不會流入市面。不過,他記得當時,有金門的商人,來台南說有大量的豌豆可以賣,價格也不錯,當時,包括金泉成的很多商號,都去批這些豌豆來賣。

後來大家覺得,這應該是從軍中外流出來的,可能美援物資很多,金門的軍人吃不完,有商人將其流出到台灣本島的市面上販售,算起來也是某種非法走私。

不過,其實台灣豌豆很早就有自己生產,也叫做荷蘭豆,可見是荷蘭人引進的。當然,美國地大物博,豌豆大量生產,價格當然是更有競爭力。難怪,金門軍方流出的美軍豌豆,當然是搶手貨。

目前金泉成旁邊的石精臼,有一攤清子香腸熟肉,叫一盤香腸熟肉,可順帶叫一碗豆仔湯,算是台南特有的口味,豆仔湯就是豌豆炒熟,醃製風乾,由綠變黃,變成膨風豆,因此也稱為膨風豆湯,清子會加很多白胡椒粉提味,各家賣香腸熟肉的豆仔湯,湯的調味都各有特色。大家可去比較品嘗看看。

1.22.2024

就讀南英商業職業學校初級部時,挖防空壕居然挖到死人骨頭


王東林在在日治時期就讀立人國小的前身叫做壽公學校,讀了三年日本小學教育,1945年二戰結束之後,現由台灣的漢學老師繼續教授漢文教育一年,之後,改名為立人國小由中國來台灣的外省籍老師接續教了兩年的小學教育,畢業之後,繼續就讀位於永福路上現在的南英商工,當時校名是私立南英商業職業學校的初級部畢業。

南英商工的前身是,1918年日本佛教淨土宗設立的「台南學堂」,1921年除原有的本科、預科,增設研究科,本科有:宗教部、師範部與經世部,1923年增設商業部。1924年廢除佛教部,並改名為私立台南商業學院,1928年改名為台灣商業學院。

二戰後,1946年改名為南英商業職業學校,並分為初級部與高級部,也就是後來的國中與高中各三年的學制。1968年才改為現在的校名:南英商工職業學校(參考:臨濟宗妙心寺派在台布教史,林欐嫚著,2019.7,萬卷樓出版,p220)。

1.21.2024

金泉成也曾經販售中國崇明島的紅豆


1936年出生的王東林,在國小前三年是讀日本書,1945年他九歲時二戰結束,他國小畢業繼續就讀私立台南商業學校,也就是現在的南英商工,他回憶印象中,初中時,金泉成有販賣長江口崇明島所生產的紅豆,品質很好,另外也有從廣東汕頭進口的菜頭籽,紅色一小粒一小粒,叫做蓮花種,以竹籃裝著進口的菜頭籽在店裡販賣零售。由此推論,在日治時期,也應該有更多的中國生產的雜糧在金泉成販賣。不過在,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之後不久,就禁止從中國進口商品販賣了,金泉成當然也看不到這些中國生產的五穀雜糧,一直要到1990年才又恢復進口。

本文圖片是目前淘寶網上所販賣的上海崇明紅赤豆,說明一直到現在,紅豆都是崇明島的名產,當時想必也是品質很好才會進口到台灣販賣。而另一有名點心崇明糕,也是一種加入紅豆的糕點,由此可知道,崇明島紅豆的品質,一直有很高的評價。

2.07.2023

砂糖寄存棧單----台灣最早的證券期貨市場


王東林回憶戰後剛光復的時期,當時在金泉成附近,位於西門路的大舞台對面,有幾家規模甚大的糖行,金泉成算是"店",行比店的規模大,是上游的批發商,金泉成是零售商,必須向他們叫貨。這些糖行除了是批發商之外,更有買賣所謂"寄存棧單",等於是最早的證券期貨市場,能夠進場買賣的都是資金夠雄厚的商人,王東林說他資本不夠,沒有買賣寄存棧單。

所謂寄存棧單,王東林解釋,戰後國府時期,蔗農將與台糖契作收成的甘蔗,送往糖廠,糖廠會根據不同區域與不同季節等因素的推算出,一單位的甘蔗可以煉製成多少比例的砂糖,然後依照分糖制度,把一定比例分給農民,讓農民可以直接到市場上販售,獲取最後販賣給消費者的終端利潤。有別於日治時期,糖廠直接收購蔗農的模式,蔗農只是單純生產者。

10.19.2021

產品產地標示


 

金泉成的產品種類非常眾多,最近特別把各項產品的產地標示張貼出來,讓顧客一目了然。

依照法令規定,如果是像紅豆黃豆等未加工的天然產品,其原產地是標示生長的地方。

如果是零嘴類的加工品,則是標示加工地,寫上台灣「製造」的字樣。

9.22.2021

整修後的店招牌

 


曾經失竊,過程可看這裡「老招牌失蹤記」,後來被找回來的金泉成店招牌,因為潮濕與蟲蝕,木質招牌已經變得很脆弱,因此日前委託專業維修廠商,將招牌重新乾燥上保護漆,並將金泉成三個字塗上金箔,煥然一新。

6.30.2020

吳修齊對金泉成創辦人王狐的回憶評價---誠信可嘉




台南紡織、統一企業、太子建設等企業的創辦人吳修齊(1913~2005),在他口述的回憶錄《八十回憶》(2001年,龍文出版)當中,第六章「帶病拼命奮鬥期」,本章描寫他二戰之後,如何從百廢待舉之地,重新開張他在1933年創立,後因戰亂關閉的新合興布行。就在新合興行重新創立的同一年1946年春,他因購買土地,而與託人賣地的地主王狐結識,而王狐正是金泉成的創辦人,王東林的父親。

吳修齊以「誠信可嘉的王狐先生」作為標題,詳細描述了他如何從這段土買賣過程當中,而認識王狐的「人格高潔,令人中心敬佩」。

本回憶錄在出版之後,吳家也致贈一本給金泉成留存紀念,由此可以看出吳修齊家族的禮數與對周圍親朋好友的尊重。

6.29.2020

以名片作為提貨憑據



王東林蒐集了很多老名片,很特別的是,有許多名片背面,書寫要購買物品的文字,並且簽名蓋章。

例如照片中永明發米所、永明商店老闆黃永明的名片,他在名片背後書寫:

「金源成行,貳砂貳包,交取我子,勿誤。」


王東林解釋,這是老闆的兒子拿著這張名片,來金泉成購買砂糖,以此為證。

早期小店舖之間,沒有訂貨單或發票收據,就很簡便地用名片+背面書寫做為取貨憑據,也是一種變通,達到快速交易的功能,不過這也要透過雙方的信任關係來建構。

不過黃永明老闆可能太忙了,把「金泉成」寫成了「金源成」。

老麻布購物袋


過去在塑膠袋很稀少的年代,民眾都是自備麻布袋來金泉成購物,而民眾的購物袋其實也是購物的時候廠商送的贈品,上面都印有廠商的名稱做宣傳之用。

王東林收集了很多老麻布袋,都是客戶忘記而留在店裡的,一直保存到現在。

照片中,是目前還在營業的台南市新高醬油工廠的麻布袋,當中有玉山也就是新高山的圖案,並有電話號碼3090。台灣的電話在1952年之後,才從四碼改成五碼,而台灣戰後1945年一開始電話號碼是三碼,因此推論這個麻布袋應該是1950年前後所生產的,距今也有七十年的歷史。


另外,附帶一提,根據吳修齊的《八十回憶》一書當中,提到,他1934年創辦的新和興行,在二戰後的1945年,因為商務聯絡的需要,申請設立了台南市除了軍用與公家機關之外的第一個民間電話號碼二八四。

2.16.2020

【老地圖】昭和四年的西門圓環



前一陣子台南的政大書城新開幕,特別印製了復刻珍藏版的昭和四年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台南市,免費讓人索取,真是佛心來著。從這張地圖詳細記錄了當時台南市主要商店的名稱,對於研究昭和四年(1929年),當時台南市的工商業分布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從這張地圖中可以看出,西門圓環旁周圍的商號,至今大概就只剩下「金泉成號」還繼續存在,後方的「泉萊齊醬園」也不復存在。



另外,目前金泉成隔著西門圓環對面,唯一還存在的老建築寶美樓,由於是1934年才落成,因此在這份1929年發行的地圖上,並沒有標示出寶美樓。

以下的照片是攝影家李火增拍攝的寶美樓。




10.23.2018

【相關商品】金泉成老屋磁鐵

之前在網路與在地文青小店販賣的老屋磁鐵,
最近在林百貨也有販賣,
而且有特別用紙盒包裝,每個售價200元

在背後的文字說明如下:

「金泉成」昔日是以雞穀與肥料交易為主,後改為穀糧販賣,是台南著名老舖之一。 建築立面以清水紅磚與洗石子粉刷構成,依造型風格判斷,當建於日治早期或中期,其山牆頂端呈弧線狀;有鮑魚狀之勳章裝飾,兩端短柱柱頭上方有藝術風格造型的裝飾,兩側騎樓柱因結構補強需要,設有鋼構斜撐。




6.14.2018

【陳列商品】花豆



花豆,也就是俗稱的大紅豆,是刨冰選料當中很受歡迎,台南很多在地的冰店,也都來金泉成採購各種豆類與糖。換言之,金泉成是台南很多飲料店與冰品店等商家的上游供應原料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