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3.2025

民國四十幾年到麻豆採購的回憶

 

上週五月底的周六,王東林突然想到麻豆走,也沒有特別的目的地,走最最熱鬧的中正路上,經過創立於1938年,目前荒廢中的電姬戲院,到創立於1937年的洪記快炒老店,吃了五柳枝黃魚、炒鱔魚等傳統台菜後,飯後要找一家咖啡廳休息,不過咖啡廳沒開,走到光復路與中華街口的三角窗,有一家假日休息中,被黑簾圍起來的大德種苗行,裡面都在賣園藝幼苗。

不過,王東林站在街口回憶,他在民國四十幾年的時候,曾經有幾次從市區搭興南客運來到麻豆,到這家店當場採購麻豆當地生產的豆類與黑芝麻等雜糧,每次來都是看現貨,現金購買五六布袋,然後再請貨運行在到金泉成。站在大德種苗街口,對面與旁邊有幾家碾米廠現在還在營業,可見民國四十幾年的時候,這裡應該是麻豆農產品的集散中心。

王東林說,台灣的生產是小農,產量小,店面也是小本生意,因此,都透過現場去採購當季生產出來的雜糧,因此金泉成也無法直接向小農定期建立產銷關係,這些小農也是直接賣給當地像大德種苗這種在市街上的批發商,每個環節都是現金交易,這也等於是降地彼此的風險,另外,王東林說當時,他也會先搭客運到新營,然後再換客運到北港去採購雜糧。

小店面零售店,除了有人會直接用牛車載來金泉成前面拍賣,自然形成一個交易市場之外,也必須主動到各產地,進行採購,這也算是小農生產與小店面經營的台灣特色的產銷模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