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2024

日治時期泉州親戚的到訪,對王文祝與王弧的回憶

王東林今日回憶,他小時候在日治時期,記憶中與聽他兄長描述,當時有泉州的祖父親戚搭船到安平來訪,就住在民族路金泉成對面的客棧,還到致贈一些泉州當地的鹹酸甜的蜜餞名產與一些絲絨的布料。由此可見,在日治時期台灣與中國福建之間的經貿往來的熱絡。

根據族譜的記載,王東林的祖父王文祝(1855-1922),是泉州府晉江縣人,當時從泉州來台經商,落腳在米街,批發買賣毛巾紗線種子等其他生活雜貨,應該是從泉州進口來台灣進行批發販售,筆者推估如果王文祝三十歲來台,那是在1885年左右,然後,1895年日本政府統治的到來,根據文獻,當有有許多來台經商的商人,擔心政權輪替的高度風險,返回中國。

但是,王文祝選擇繼續留在台南發展,筆者推論,由於王文祝的長子王弧在1895年11月出生,日軍在1895年5月登陸澳底,六月進入台北,十月進入台南,因此也有可能是因為太太已經懷孕,而加強他留在台灣的原因。

台灣總督府在1904年開始拆除台南城牆,台南市區的馬路進行拉直拓寬,目前西門圓環也才成型,西門路在1910年完工,根據資料民族路要到1920年才拓寬完工。不過當時王文祝,在拆除城牆後,應該是看準西門圓環落成之後的商機,因此就購買了市區重劃之後,目前金泉成的所在地,把店面遷移到金泉成,並且專營五穀雜糧,配合日治時期的建築風格與當時的都市計畫,興建了目前金泉成的立面,在1908年就落成開張。

王東林也回憶父親王弧(1895-1977),其性情喜好收藏骨董文物,因此也結交府城文人雅士,也喜好栽培盆栽,後院有個架子擺滿他購買的盆栽,要請專人來修剪,因此常有人來兜售好的盆栽,王弧也會把他不中意的盆栽賣出,換購他中意的盆栽,花費不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