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2023

砂糖寄存棧單----台灣最早的證券期貨市場


王東林回憶戰後剛光復的時期,當時在金泉成附近,位於西門路的大舞台對面,有幾家規模甚大的糖行,金泉成算是"店",行比店的規模大,是上游的批發商,金泉成是零售商,必須向他們叫貨。這些糖行除了是批發商之外,更有買賣所謂"寄存棧單",等於是最早的證券期貨市場,能夠進場買賣的都是資金夠雄厚的商人,王東林說他資本不夠,沒有買賣寄存棧單。

所謂寄存棧單,王東林解釋,戰後國府時期,蔗農將與台糖契作收成的甘蔗,送往糖廠,糖廠會根據不同區域與不同季節等因素的推算出,一單位的甘蔗可以煉製成多少比例的砂糖,然後依照分糖制度,把一定比例分給農民,讓農民可以直接到市場上販售,獲取最後販賣給消費者的終端利潤。有別於日治時期,糖廠直接收購蔗農的模式,蔗農只是單純生產者。

「第一憨,種甘蔗互會社磅」這句從日治時期就流傳下來的台灣哩語的起源。一般人認為是收購價由糖廠決定或秤上動手腳,但王東林認為,到了戰後,由於轉換率由糖廠決定,蔗農只能任由糖廠計算,因此蔗農能夠分配拿到多少砂糖,常常不一定。

問題來了,蔗農拿到糖廠煉製出來的砂糖之後,其保存非常困難,除非馬上賣出,否則很容易出水變質,因此,蔗農就會把分配到的砂糖寄放在台糖的倉庫,代為保管,這時台糖就會給蔗農一張"寄存棧單",註明有多公斤的砂糖寄放在台糖倉庫。


由於二戰之後,台灣本地糖廠都遭到轟炸破壞,產量減少, 台灣本地糖價上漲,國際糖價也是提高,因此台糖大量出口賺取外匯,造成蔗農民手上持有的"寄存棧單"成為有資金的人購買的搶手貨,因為台糖分配給蔗農的價格,可能在幾天後翻倍,因此,"寄存棧單"就成為金錢追逐的目標,而大舞台對面的糖行,就成了這些"寄存棧單"的賣賣集散處。


相關文章:  糖寄存棧單的故事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