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台南市文化局的查證,金泉成的營業登記在1908年就開始。金泉成由祖父王文祝創立,後傳給父親王弧。營業範圍北到基隆,南到台東、恆春與車城,而高雄三鳳中街的店鋪每日都來補貨。
而從我一開始在金泉成工作,營業項目到現在幾乎沒有改變,都是以雜糧豆類為主。但是當時主要都是從事批發,零售比較少,現在則大多是零售。營業時間全年無休,連農曆大年初一也都有營業,每天早上七點開門營業,一直到晚上十點才休息。後來改成每兩個星期休一個周日的大禮拜,最近才又改成每個周日都休息,每日營業時間為早上八點半到晚上九點,周六則提早到七點休息。
金泉成的營業型態從批發轉為零售,其中的關鍵因素是,雖然戰前金泉成有從中國進口少量豆類販售,不過當時台灣本地生產的豆類,產量相當龐大,自己生產自己銷售。當時屏東來的大都是紅豆、花豆與腐豆,而台南則是生產紅豆、米豆、膨風豆、豌豆與芝麻等。
因此當時在麻豆、西港、安定等附近產地直接向當地農民收購的「販仔」,一大早六點多就會將各種豆類雜糧以各種交通工具載來店門口,等著讓我們七點開店營業後,出價收購。但是因為金泉成收購量比較大,所以就會先集中到這裡。沒有賣出,就載到別的地方賣。
由於在民國四十幾年當時還很少有機車,在早上七點以前,金泉成尚未開門營業之際,這些「販仔」,量比較大的「大主」,就會用牛拉著板車,車後載了成堆的麻布袋雜糧,量較小的就用腳踏車(武車),前面掛兩個笳止袋裝著滿滿豆類,後面就載一布袋五十斤或兩布袋一百斤來,當時每天早上都會有數百台腳踏車,甚至也有些農民直接用擔子挑著,徒步過來,聚集門口。我們會依照前一天的銷售量與進貨價格,來決定當天向這些「販仔」的收購價格。
由於金泉成位於台南市區中心,因此「販仔」與收購商人越聚越多,店門口的西門圓環邊,自然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豆類現貨交易市場,南部許多業者,甚至吸引台北、台中的商行也來此收購各式豆類。由於人潮越聚越多,會影響附近商家,在金泉成收購完了後,我就要求他們轉移到赤崁樓前的空地進行交易。
後來因為台灣大量進口豆類之後,貿易商就成為最大的批發商,金泉成也只能轉為向貿易商進貨,來零售給小店鋪或個人,從批發轉為零售。
有關牛車的印象,根據王東林的四女兒王麗華回憶,他在小學的時候,還有在樓梯口,常看到一位很老的老先生,牽著牛車來金泉成前面卸貨,牛會大一坨很大的牛糞,那位老翁會把牛糞鏟起來放到牛車上,牛車上還會有新鮮的草,用來餵牛。
如此推估,在民國65年左右,應該都還有零星的牛車,從鄰近的產地鄉鎮運貨來金泉成。
當時金泉成的門前,交易熱絡,人潮聚集,王東林感嘆,當時沒有用相機攝起來,實在可惜。
感謝分享
回覆刪除